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7-06 16:54:130
一张散落着黑点的上海地图,作用并非指路。这张地图上标注的是扒手们爱出没的地点,“提醒市民加强防范,这是我们最大的目的。”2014年3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发布了反扒地图,内容翔实,数据清晰。(3月31日《东方早报》)
“反扒地图”源于坊间,而普及于官方。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反扒地图”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小偷出没”的提醒,可以最大化地引起个体的自觉性;二是会对作案者产生心理压力和震慑性,使之对作案的后果产生畏惧;三是有助于让警方加大对重点区域的巡查和治理力度,从而做到兼顾重点,提高工作效率。
大量的事实证明,防扒比反扒更为重要。随着群体性的防范意识增强,扒窃拎包案件成功的几率降低,作案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使得作案变成了 “难以完成的任务”,对于作案者也是变相挽救。之前民间的“反扒地图”证明了其有效性,也正是因此而获得了官方的认可。不过,由于民间版的“反扒地图”缺乏数据支撑,既不完整且无动态变化,其作用大大受到限制。相反,由于官方掌握着核心的数据资源,完全可以借助于现有的技术平台,实时更新和发布相关数据资源,从而将“技术服务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更何况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无论是交通管理,还是社会治安,都很有必要通过“反扒地图”之类的数据和信息发布,让数据更好地服务公众,也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
诸多事实证明,当管理者从内部化和官僚化,走向开放化和服务化之后,才能真正形成上下联动的正效应,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未雨绸缪的作用。
“反扒地图”是大数据时代的管理进步,也是服务助推管理的生动诠释,对于其他公共管理思路的转变和行为的改进,具有借鉴作用。
永洪BI
更敏捷、更快速、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