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永洪BI 来源: 永洪科技 时间:2023年02月15日
为什么说敏捷BI是对传统报表的替代性革新?
BI的概念诞生于1996年,全球最专业权威的IT研究咨询公司Gartner将其定义为:通过应用基于事实的支持系统来辅助商业决策的制定。BI技术提供使企业迅速分析数据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收集、管理和分析数据,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然后分发到企业各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BI产品也经历了多次的迭代,如今的BI产品市场是敏捷BI与传统报表共存,并随着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发展,敏捷BI逐渐将传统报表完全替代,成为市场主流。
数字化转型深入,敏捷BI更符合当下需求
在数字化转型初期,企业建设的重点在于部署各个业务系统,将原本需要手工处理的工作信息化,逐渐产生了一定量的数据。
在数据应用方面,该阶段的主要需求是将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统一处理,并运用图表等方式,将数据结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降低数据解读门槛。于是,传统报表工具开始出现,可以将存留于不同系统的数据整合,以数据报表为主体实现业务情况的实时、动态展现。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传统报表的缺点也逐渐显现,数据报表仅仅是展现数据结果,以“展示”功能为主,所反映的是已经发生的业务情况。如今,诸多企业拥有了大量的数据资产,应用需求不再只是数据报表,而是期望通过数据找到业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业务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而做到及时的优化改善,为业务发展情况和相关决策提供支撑。
在此背景下,敏捷BI应运而生,不仅涵盖了传统报表的功能,还可以实现数据的上探下钻、关联性分析等,永洪BI平台还融入了AI增强分析模块,以可视化的方式完成智能化分析,挖掘数据内在价值,实现数据的深度应用。
可以看出,传统报表工具满足了数字化转型初期数据可视化应用需求,而敏捷BI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满足了当前及未来数据深度分析挖掘的需求,让数据价值进一步释放。
产品使用高效,敏捷BI更符合企业要求
传统报表工具属于“瀑布式”模式,是一种不可逆的流程模式。即先由业务人员提出需求,然后由IT部门完成项目规划、开发设计、测试、用户体验,最后才能上线给到业务人员使用。在测试和上线阶段,IT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存在理解偏差,报表经常存在不符合业务人员需求的情况。这便会导致反复测试,沟通成本高,上线周期拉长。
当业务出现变更后,需要重新走一遍开发流程,时间成本极高,以周、月为周期计算,决策效率也很低。
敏捷BI属于“循环式”模式。整个工作流都是由IT和业务人员协作完成,全程可视化操作分析。例如,由IT人员将数据归类并输入BI平台,业务人员基于业务需求进行自助式探索分析。其中权限体系管控由IT人员协作完成,以便将报表分享给其他业务人员查看。同时通过联动交互,发现业务问题,得到数据反馈,再针对问题进行探索分析,以此形成自循环的工作流。
使用效果显著,敏捷BI更符合业务需要
数字化转型战略需要“自上而下”的进行规划与落地,需要顶层设计和资源调配作保障。而到了数据应用阶段,需要将数据融入业务、指导业务、驱动业务,这便要求企业实现数据的全员化,业务人员成为数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让数据真正赋能于业务发展。
传统报表工具效果差的原因之一也是如此,业务人员只负责提出需求和接受数据报表结果,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在于沟通过程中存在理解偏差,报表经常存在不符合业务人员需求的情况;另一方面导致业务人员只知数据结果,不知根本原因。
敏捷BI定位于“面向业务的可视化分析工具”,不断降低使用门槛,实现自助式分析模式,IT工程师只需负责把基础的数据整理好,业务人员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完成数据分析,并进行“究其原因”的探索式分析,在减少反复沟通测试成本的同时,让业务人员可以真正通过数据提升业务效果。这样就可以让数据来源于业务,融合于业务,让企业看到数据的实际价值。
可以看出,诸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完成,当前的数字化转型阶段,企业追求的是释放数据价值,收获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带来的成果。敏捷BI的构建思路、技术属性、产品能力和使用方式,更加符合当下和未来的企业需求,以替代性的革新,改变传统数据工具使用门槛高、效果差的现象,实现用数据驱动业务增长。作为中国敏捷BI的首创者和引领者,永洪BI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获得更多企业的认可,为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出深远的贡献。
永洪BI
更敏捷、更快速、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