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2-09 12:22:380
清华发布“幸福中国指数”
近日清华大学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在国际幸福日这天发布了一份“清华幸福中国指数”。这份“清华幸福中国指数”颠覆了传统的用标准衡量幸福感,而是分析2013年微博的全年数据,首次利用大数据的研究方法探索幸福主题。昨日,清华大学心理学主任、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彭凯平在美国参加完联合国幸福日纪念大会回京后,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详解这份历时两年完成的“清华幸福中国指数”背后的故事。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个体化、个人、有文化特色,依附于个人的属性,是一种整体、全面的体验,而不是某时某刻的心情。
与文化有关
成都的市民文化特别浓厚,老百姓就会容易感受到开心,可能吃个火锅就开心了。
提升的方法
“为什么在成都生活的人喜欢成都,北京那么多北漂却不喜欢北京,对城市的关心程度,是提升幸福的办法。”
在“清华幸福指数”中,北京、上海连前50名也没有进入。
清华大学心理学主任、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彭凯平说,他并没有通过以前惯用的一些衡量城市具体建设情况的指标和幸福指数挂钩,而是通过城市居民的直接感受来计算。每个地方不幸福原因有很多,他个人认为北京、上海幸福指数不高的原因,是城市化密集程度太高,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传统的社会关系支持比较弱。此外,工作压力、竞争压力比较大,城市病严重,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各方面的问题,这是现代工业城市带来的压力。
市民文化浓厚
成都人幸福指数高
“杭州、成都这样的城市,城市文化就以快乐、积极、幸福为主。”彭凯平说,幸福,其实是这两座城市的一种城市传统。就好像杭州人不幸福就对不起杭州“人间天堂”的美誉,成都人不快乐就好像你不是成都人。成都的城市传统中,包括平民娱乐化的内容。其实,在城市生活的人,是根据自己在城市生活的感受来衡量是否幸福。这并不存在幸福城市的标准,而是与城市的文化、传统、特色相关。并不是说,一个城市的GDP有多高,绿地有多少,图书馆建了多少,居住在这里的市民就一定感受幸福。“以前老以为幸福城市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实城市的幸福感不一样,市民体验和感受比较重要。”
彭凯平认为,幸福,是个体化、个人、有文化特色,依附于个人的属性,是一种整体、全面的体验,而不是某时某刻的心情。成都的市民文化特别浓厚,老百姓就会容易感受到开心,可能吃个火锅就开心了。
政府增加百姓幸福感
“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好”
彭凯平还发现,幸福感的增加有途径可循。如政府解决老百姓不幸福的因素,对幸福感增加效果明显。比如如果花一分力气解决雾霾,能增加2分幸福感。解决医保和贫富差距等问题。“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好。”此外,老百姓对城市的热爱,参与程度和责任心的提升,也能提高幸福感。“为什么在成都生活的人喜欢成都,北京那么多北漂却不喜欢北京,对城市的关心程度,是提升幸福的办法。”
幸福的事是什么
清华大学心理学主任、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彭凯平说,最具幸福感的事件排名第一的是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可能是摄影,可能是种花,也可能是写字。而看电影、和朋友聚会、读书、和家人吃饭,都是让人感觉幸福的事。同时,他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感觉开心的事情,其实差别很大,但不开心的事情,认同感都比较一致。
1200多个词中
开心最能代表幸福
清华大学心理学主任、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彭凯平说,美国测量幸福程度时认为如果经常谈到“HAPPY”就是幸福的。结合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理特点,他们用1200多个中文词汇构建了一套测量幸福程度的词库,不仅包括情绪词汇,还包括动作和事件词汇。他们发现“开心”是被提及最多的词,也是最能承载幸福意义的情绪词汇。在形容提升层面时,“给力”这个词的提及率相当高。
人均GDP
达3000美元
幸福感升至拐点
一些特别富裕的地区,幸福指数反而降低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彭凯平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幸福和经济实力不存在完全正向的联系,全国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存在拐点,人均GDP超过这个数之后,幸福指数并不会随着经济增长正向增加。
那么这个结论如何得出呢?彭凯平说,他们是通过计算得出的。两个坐标,一个是代表经济收入增长的横坐标,一个是代表幸福指数的纵坐标。城市画在分布图中,通过最优拟合曲线,发现一开始是经济一分增长,幸福感一分增长。但到了3000美元之后,曲线变成平行线,不再正向增长。
彭凯平有一些担心,他在报告中发现一个还不太明显的倾向。一些特别富裕的地区,GDP越高,幸福指数反而降低,在这个时候,GDP和幸福关系是一种可能的倒u曲线。彭凯平忧虑的是,如果未来城市发展不提前改变以GDP为导向的模式,将来可能出现GDP越高,人们感受越不幸福的情况。“北京、上海为什么很多人感觉不幸福,这就是工业化带来悲剧,幸福感没有提升。”
幸福的人有哪些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彭凯平发现,中国一部分中等偏高收入,经济独立事业明确的中年男性,幸福感最高。而一些年轻的男性,幸福感则相对偏低。至于中国的老人,幸福感指数特点不明显,有幸福感特别高的,也有特别低的。在女性当中,中年女性的幸福感相对高一些。不过,从职业来区分幸福感,彭凯平认为目前很难说清楚,唯一能够看出的是老师的幸福感比较高,其他职业没有特别明显的表现。
那么什么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呢?彭凯平表示,幸福感也和收入稳定、家庭稳定有关系,因为幸福需要层次,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满足,爱情亲情以及社会地位保证之后,才会享受更高级别的满足。比如通过爱好和参与社会活动获得幸福感。
为什么要研究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能反映社会变迁缓急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而社会心态与人们的行为选择有密切的联系,是分析社会形势和把握发展变化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某些社会心态指标可以告诉我们,最容易产生不满的人群,可能还不是生活最困难的人群,而是那些期望值与自身生活水平差距最大的人群。
比如,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学术界关于幸福感的研究都表明,幸福感是一种感觉,它并不直接与财富多寡和生活水平高低相关,对幸福感影响更大的可能是预期高低、欲望大小、参照比较对象远近、社会开放程度和社会变迁缓急。
社会心理学家列过一个公式:人的情绪指数=期望实现值/内心期望值。当期望实现值与内心期望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的时候,亦即前者大于或等于后者的时候,人的情绪就兴奋,就感到满足;反之,人的情绪难免会压抑,甚至怨气不绝。社会焦虑现象会增大社会成员对社会的非认同感,降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焦虑和幸福感是成反比的,焦虑越多,幸福感就越少。
为什么使用大数据方法
大数据分析能发现潜在趋势
这个持续了2年时间的研究,既包括网络的大规模在线数据调查,也包括线下针对个人的精确调查,涉及2万多人,涉及区域遍布全中国。彭凯平说,他们做的是365天连续的动态的幸福调查。幸福不是抽象的判断,而是一年长期积累而成的。
大数据是一个新概念,IBM简单易懂地概述大数据有三个特点:大批量、高速度和多样化。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认为,大数据分析不是针对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大数据分析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大数据分析的主要任务:第一类是预测任务,目标是根据某些属性的值,预测另外一些特定属性的值。第二类是描述任务,目标是导出概括数据中潜在联系的模式,包括相关、趋势、聚类、轨迹和异常等。
例如:张三正在家中,突然有人敲门,等打开门以后,对方却自称快递但走错了地方;结果等张三关门之后,这个人又到李四家敲门,李四把门打开,此人又是同样的说辞;终于,这个人敲到王五家的时候,没有人来开门。他撬开门锁,实施了盗窃。从我们个人的眼光看,每个人都会认为他这个人行为是正常的,但如果用小区保安的眼光看整个小区的摄像头监控数据,就会发现这是个潜在的威胁,此人的行为异常。
永洪BI
更敏捷、更快速、更强大